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教育 黑龙江热线 2023-12-26 509浏览

火了好几年的“整本书阅读”到底怎么读,这本书终于说清楚了


1941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2001

2001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2017

2017年,整本书的阅读被纳入统编语文教材。

2022

2022年发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表达鉴赏与分享的要求。


从一个普通名词到语文教学的专用术语,“整本书阅读”的热度一直不减。那么什么是整本书阅读,难道就是把一本书完整地读完吗?

其实,“整本书”指一本完整的书,既要有明确统一的主题,也要有意义完整的内在结构

那为什么要整本书阅读?在网络时代,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越来越习惯“碎片化阅读”,要么只抓取某一精彩片段,背些好词好句,其他内容则囫囵吞枣式一笔带过;要么依赖听书说书的快速解读,只想获得一种大众化的、普遍流行的“感悟”,有了一定的谈资就够了。

但是,只看一本书的精彩片段,只读一本书好词好句,就像是以貌取人,不能看得全面。浮现在脑海中的不是清晰的脉络,而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关键词。长此以往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逻辑思维下降等负面表现。

整本书阅读的意义就是在“养性”,延伸感知、丰富知识,了解人性的复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母语的美质,训练与提升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能力,这既是书的大幸,也是读它的这个人的大幸。

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呢?人们不是天生就拥有整本书阅读的技能,况且,“大部头”太多,人们不可能有精力全部读完。

不过别担心,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文贵良教授,曾在中学任教语文多年,他主编的《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对初中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规定的12本书进行导读,手册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这本书的内容涵盖作者简况、版本变化与选择、全书解读、阅读建议和延伸阅读,可以说,满足了整本书阅读者的所有实际需求。而且,即便对于毕业多年的成年人来说,其中的指引也可谓大有启发,正如越来越多人步入中年后才真正明白某些经典的深意。


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会长,《现代中文学刊》常务副主编,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

让我们走进书中的时代,走进书中的人物,看看“整本书阅读”读什么、怎么读吧。

《 西游记 》

年少不懂西游记,读懂已不再少年

众所周知,《西游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四大奇书”,20世纪以后《红楼梦》奇峰突起,取代《金瓶梅》,与前三种书构成“四大名著”。

无论是“四大奇书”,还是“四大名著”,都理应推《西游记》为第一。《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金戈铁马的阳刚风格,一些女性读者似乎有本能的疏远,《金瓶梅》和《红楼梦》则遭遇不同程度的“少儿不宜”。唯独《西游记》妇孺皆知,老少兼爱,具有全方位的大众共鸣。那么,《西游记》究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只看到唐僧取回多少佛经、孙悟空打死了多少妖怪,不免小看了它。如果了解了《西游记》的主题,那就不会以为这只是一个不停打怪的故事。除妖“游戏”背后,思想极为深奥玄妙。

明人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较大,认为《西游记》是修身养性的心学书。清代,人们把《西游记》视为孔孟圣贤之书、禅门心法和道教金丹修炼教科书。

在当下,则流行文化阐释,多方位揭示其思想和文化蕴涵。

“游戏”说

《西游记》是一部游戏之作、滑稽小说,作者是一位“放浪诗酒,复善谐谑”的大文豪。

“农民起义”说

《西游记》通过描写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斗争,是一部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形象教科书。

“市民生活”说

《西游记》是一部由市民作家创作,反映城市新兴市民阶层生活、斗争和精神情感的作品,是明代中后期社会变革、转型这一时代精神的理想化以及浪漫文风的表现。

“密码”说

《西游记》是“世界上篇幅最长的密码”,其核心是“三藏经”,即作者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和丹术思想。

“赎罪”说

《西游记》是一部描写将功赎罪的悲剧小说,其主要人物都有“原罪”,需要救赎,赎罪的途径和形式即是“九九八十一难”,赎罪的结果即是修成正果。

“情理相争”说

《西游记》第一次把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新思潮引入小说创作,是一部“以情理斗争为宗旨”,“反映情理主题的先驱之作”。

“成年礼”说

《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是一个“远古成年礼”,其情节框架遵循着“儿童犯错→严酷考验→成年命名”这一文化原型模式。

除此之外,从当代人的角度来看,《西游记》还是一部关于自由的书。猴王求道是生命自由的象征;太宗入冥是精神苦难的解脱;如来造经是对社会和谐理想的追求。

对生命自由的追求,意在肯定生命本体的价值,赞美生命的乐趣;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意在放心畅神,使人如沐春风,达观而安适,这是一种更高的自由境界;而对和谐的社会理想的追求,则是对人类社会未来理想的向往,它能让人类从整体上进入自由王国的终极目标。

文学是文化载体,其价值在于承载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西游记》在传承中国文化的艺术实践中可谓成功典范。它开辟了再生型神话,实现了中国神话的复兴;它深度契合中国主流文化,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化典籍,传递了科学未来意识,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

对于这样一部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审美精神和艺术特色的伟大作品,要正确阅读它,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西游记》版本,还要正确认识《西游记》的神话逻辑,更要科学掌握《西游记》的民间性特征。

《 骆驼祥子 》

祥子为何动人,因为他的复杂性

1936年春,正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的老舍听山大的一位朋友说起一个人力车夫三起三落的故事,很感兴趣,于是从春到夏,他一面教书,一面留心搜集这方面的材料,想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秋天,《骆驼祥子》便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上开始连载。


不同的人从祥子身上看到不同的侧面,这是祥子身上有许多矛盾的特质。

其一,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在小说中老舍多次交代了祥子原本“生长在乡间”,葆有“乡下人”的很多特点。他“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是乡下人,口齿没有城里人那么灵便,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即便生活在城里,他最初的婚恋标准也是“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他身上体现出只顾干好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意识,“他的眼仿佛是老看着自己的心”,他看不到周围和他同命运的人,只顾着自己的理想——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但祥子身上又带着某些突出的城市市民的眼光和趣味,比如对北平的热爱,对“心路”和“气派”的向往。


1982年上映的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其二,成人还是孩子?在小说刚开场时,写祥子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已经是这么高大,而觉得还正在发长,他似乎既是个成人,又是个孩子,非常有趣”。祥子的身体虽然已经成熟,但他的心智似乎还停留在一个未成熟的孩子的阶段。

其三,人还是兽?祥子像极了“一棵树”,他还和那三匹被他牵回来的骆驼有着很多共通性,即沉默寡言、吃苦耐劳、整日奔波只求基本的生存等特点。

祥子身上集中的这些特点毋宁说是老舍要构设一种“理想人物”的戏剧化表达,试图在祥子身上设置很多难以化解的冲突和矛盾、“苦刑”与重压,以及他为此奔突与挣扎,以此作为一种高度集中的人性的试炼场。在这样的意义上,祥子形象的混杂性就具有了一种人性标本的意义,他并不是由哪个特定环境养成的,而是很多复杂人性的综合,因此祥子的形象也就具有了一种高度的抽象性意义。

此外,祥子悲剧的原因,从这个人物诞生以来就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从最初的“黑暗社会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阶级矛盾说”,再到新时期的“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说”“经济观念冲突说”“环境与人性双重因素说”,再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城市文明病说”“命运说”“闹剧说”“经济人的溃败说”等,充分体现了这个经典人物巨大的阐释空间。

阅读《骆驼祥子》,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老舍在充分吸纳了北京口语的基础上,还借鉴了部分欧化句法,并将二者艺术化地融合为一体。这种融合让两种语言形式得以取长补短,既弥补了汉语向来欠缺的精密语法结构,又通过北京口语的灵活机变让这种语法变得不再僵硬、教条,同时还凸显了北京口语的活力和独具的声腔之美,从而使得老舍的文学语言打上了鲜明的本土化色彩。

老舍的有一些表达在我们看来甚至是“错的”,然而正是这样的语言是活的,是可以朗诵的。

一系列北平的方言俗语的使用

“胶皮团”“杀进腰”“嚼谷”“今儿个就是今儿个”“谱儿”“耍骨头”“不得哥们”“抄买卖”“神眉鬼道儿”等。

极富老舍特色的白话语法

他回头看了看骆驼——和他一样的难看,也一样的可爱。

极快的他想出个道理来。

他渴望再看见城市,虽然那里没有父母亲戚,没有任何财产。


1982年上映的电影《骆驼祥子》剧照

最后,《骆驼祥子》是老舍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手法都发展到了较为成熟阶段的体现。那么如何阅读这部小说,读懂、读通它呢?

首先,要回到文本,从最直观的文本入手,一字一句地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潜藏着的深厚意味。不仅停留在诵读,还包括对主要人物形象、重要意象、语汇的揣摩和分析。

其次,可以读一读《骆驼祥子》的“周边”。也就是老舍在同时期写的另外几部小说和其他的文艺理论著述。比如小说《离婚》《断魂枪》和教学讲义《文学概论讲义》等。

最后,可以读一读老舍的传记、年谱,以及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和论文。读年谱,是为了整体把握作家创作的前后时期。读好的传记,是为了理解作家整体的思想发展和创作风貌。读代表性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充分地打开小说的阐释空间。

《儒林外史 》

不止在写范进,更是在写他自己

鲁迅曾说“伟大也要人懂”,这句名言是针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而发的。


要对吴敬梓“知人论世”,要对《儒林外史》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对吴敬梓家世生平的一般性了解上。生平事迹充其量不过是外显的生命轨迹,真正要领略的是外部事件在吴敬梓内心中激起了怎样的生命体验。

不必再重复其他的细节,我们就从范进看到报贴后只有六个字的台词“噫!好了!我中了”入手,就可以体会吴敬梓卓越的写实艺术,品尝其笔下复杂而微妙的人生况味。

“我中了”,1985年上映的电影《儒林外史》剧照

“噫!”虽然只有一个字,却蕴含着复杂的内心感受!有出于望外的狂喜。一开始还怀疑邻居捉弄自己,但现在,报贴就升挂在屋中,经过反复确证,这天大的好事是真的落在自己身上了。

有恍然如梦的惊疑。因为经受了太多的嘲弄,以至于不敢相信现在已是美梦成真,还要多方去验证。

有如释重负的轻松畅快。一年年点燃希望,一年年铩羽而归,如今,心里的这块大石头终于可以卸下了!

有辛酸苦涩。对范进来说,这一天来得也太迟了,为了这一天,他承受了多少屈辱!为了这一天,他付出了多大代价!


胡屠户训斥范进,图为1985年上映的电影《儒林外史》剧照。

千般感受,万种滋味,巨大的冲击,心理的落差,清晰的语言所不能传达的内心感受,被一个含糊的“噫!”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有着尺幅千里、追魂摄魄的艺术效果。

“好了”则是所有台词中第一个简短直截的理性判断,仿佛是范进对所有人的霸气宣告:

“好了!岳丈!你可以停止对我的辱骂了!”

“好了!高邻 !你可以停止对我的捉弄了!”

“好了!诸位!你们从今以后都要叫我老爷了!”

“好了!母亲!你从此后再不会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

“好了!贤妻!咱们的苦日子算是熬到头了!”“好了!……”

可以说,在范进的下意识中,他最关注的不是眼前自己“中了”的事实,而是“中了”之后自己的命运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自己会怎样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身份飞跃成为高居“平头百姓”之上的“老爷”!


老岳父吹捧逢迎,图为1985年上映的电影《儒林外史》剧照。

正因如此,“我中了”这个最需要范进去直接应对的事情反而最后才出现在他的台词中。虽然最后才到达意识层面,但范进却也清楚地知道,“我中了”才是中止痛苦过去与开启美好未来的坚硬事实。

这样的事实太过坚硬,当这坚硬的事实撞击而来的时候,范进孱弱的心灵实在难以承受,于是,他疯了。于是,他清醒过来之后,曾发生过的事情对他来说“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但他仍然记得自己中举这件事情,而且还记得中的名次是第七名。

读到这里,说吴敬梓揭露、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毒害,只是隔靴搔痒。吴敬梓实际上把自己的生命体验注入范进身上,在咀嚼人生况味的过程中描绘出科举制度对人生所造成的种种残酷事实。范进在科举经历中所品尝的辛酸,所承受的屈辱,所付出的代价,吴敬梓是深谙个中滋味。


[明]仇英:《观榜图》(局部)

他也曾有着很强的功名心,渴望通过求取功名为家族争光;他也曾长时间里屡困场屋;他也曾有过向考官“匍匐请收”的屈辱经历;他也曾为“赚虚名,浪说攻经史”而愧悔得痛哭流涕。

吴敬梓哪里只是在写范进这个可悲可怜可叹可笑的科举士子?他实际上把曾经的自己也写进了小说中。正是因为在小说中倾注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为执拗而深入地咀嚼复杂而微妙的人生况味,吴敬梓对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才真正入木三分、撼人心魂。

在吴敬梓所处的时代,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进行小说创作被视为不务正业,而吴敬梓创作《儒林外史》纯粹是由于自身的情感驱动,是他要流露与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以,《儒林外史》没有平庸作者的功利动机与刻意作秀,而是表现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那么,应该如何阅读这样一部杰作呢?

首先,要观其“气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超越片段看全局。

其次,要以含英咀华的方式细细品味,把握吴敬梓将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在一起、于不动声色中触发笑料、寓讽刺于客观叙事之中等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讽刺艺术。

再次,要“瞻前顾后”,在对整本书作粗略的通读后,不妨打破阅读的单向顺序,通过关注点的变换将书中相关的片段灵活地联结起来,从而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与把握。

最后,“左顾右盼”,把整本书与其他的整本书进行比较。比如《儒林外史》中娄家兄弟三顾杨执中草庐的故事与《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故事。

活 动

分享你对“整本书阅读”的认识

以及通过整本阅读文学名著获得的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

作者:文贵良 主编

本书对初中阶段部编版语文教材规定的12本书进行导读,手册作者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是相应领域的研究专家。内容涵盖作者简况、版本变化与选择、全书解读、阅读建议和延伸阅读。

-End-

观点资料参考:

《名著导读12讲: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一书在手,名著阅读不用愁

黑龙江热线

黑龙江热线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黑龙江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4 by 黑龙江热线 hlj.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